道光十六年(公元 1836 年),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在江西检阅军伍之后决定回老家湖南安化省亲。
陶澍(shù)(1779 年—1839 年),字子霖,一字子云,号云汀、髯樵。湖南安化人,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、道光朝重臣。
途中,路过醴陵,当地知县备好馆舍,请他小住一晚,明日上路,陶澍欣然应允。
到达馆舍,陶澍抬眼就瞧见一副对联:
春殿语从容,廿载家山印心石在;
大江流日夜,八州子弟翘首公归。
这幅对联可是大有深意,上联说的是道光皇帝曾经在养心殿东暖阁召见过陶澍,还御笔亲题了“印心石屋”四字,这是陶澍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事情。下联暗示的是陶澍祖上陶侃曾督掌八州军事,而且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”一句也道出家乡子弟对陶澍的敬仰之情,可谓一语双关。
整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,还把陶澍及其祖上的荣耀事迹概括其中。能写出这联的人一定不是个一般人物,陶澍也顾不上舟车劳顿,当即要求见见这个人。
对联的撰写者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科举落第之后就在醴陵县渌江书院里做个教书先生。不过一落魄书生,陶澍却是慧眼识英,“一见目为奇才,纵论古今,为留一宿”。两个人谈古论今,整整聊了一夜。这一老一少,一官一民,就这样结下了忘年交。
陶澍还是很有眼光的,这个被他“目为奇才”的年轻人就是日后的中兴名将,左宗棠。
左宗棠(1812 年 11 月 10 日—1885 年 9 月 5 日)
两年后,左宗棠再次参加科举,依旧未能如愿。回乡途中,他特意绕路去南京拜访陶澍。陶澍留他在府上住了十多天,临别时,陶澍主动提出,要和左宗棠结儿女亲家,让自己的儿子陶桄与左宗棠的女儿左孝瑜定亲。
这件事在朝野上下一时引起轩然大波,在那样一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,陶澍的做为实在太大胆。陶澍当时已经是花甲老人,左宗棠才二十七岁,更重要是陶澍位居两江总督,左宗棠只是个接连落第的书生,无一官半职,两人的身份地位简直云泥之别,怎能结亲?面对舆情汹汹,各方质疑之声,陶澍始终不以为意。
一年多之后,陶澍病重,临终之际将自己的儿子陶桄托付给左宗棠。陶澍病逝之后,左宗棠来到陶府,悉心教导陶桄,待其视如己出。陶府的书房里留存着陶澍生前收集的海量藏书,左宗棠一边教陶桄读书,一边自己也在不断“充电”,这为他日后成就一番伟业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转眼又是八年光阴,陶桄已经十六岁,依照与好友陶澍的生前约定,左宗棠让女儿左孝瑜嫁与陶桄为妻。二人完婚后,左宗棠再无顾虑,便应郭嵩焘、张亮基等人之邀,出山入仕。先是在抵御太平天国的围攻中初露锋芒,之后出佐湘幕,大展生平抱负。时人有言: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,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。平定回乱、收复新疆、几十年宦海沉浮,成就无数功名伟业,左宗棠也真不愧为一代名臣名将。
若是没有当年醴陵县馆舍里的那副对联,依左公经天纬地之才,想来也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。只是,若真没了这段故事,士林间就要少去几段佳话了。
作者:朱权
还没有人赞赏,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!

- 2¥
- 5¥
- 10¥
- 20¥
- 50¥
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玉满斋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内容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