纵览古代诗文,我们会把对国家的热爱寄托在玉石之上,比如“宁为玉碎、不为瓦全”;我们会把玉寄托高尚的情操,王昌龄的“一片冰心在玉壶”,说的正是内心的无瑕;我们还经常用“玉树临风”“如花似玉”等词表现美好的容貌,就连对佳人逝去的痛惜都称作“香消玉殒”。可见千百年来,玉,集万千宠爱于一身。
根据《说文解字》的解释:玉就是美丽的石头。既然只是上好的石料,那么,为什么国人对玉的喜爱保持了数千年呢?就从氏族部落说起吧。
早在氏族部落时代,这种美丽的石头,就被认为是上天的恩赐,她能够接通天地,是众位神仙的食物,被高高的摆在祭坛上,等待神仙来食,自身也能仙福同享,寿与天齐。
商朝帝王为了改变人们意识形态,将为神服务的玉转为君王专用,使臣民相信君权神授,古代的“玉”和“王”就是同一个字。而帝王所用的琮、钺等礼器也以玉为材料,在四千年前那种简陋条件下,只能用皮毛裹着沙子打磨,这些礼器至少要一年半载才能成形。这种艰辛和虔诚,更体现了从帝王到臣民对玉的崇敬。
玉文化之所以能一直存在,就因为它被众派学说君子化。儒家说“君子比德于玉”,道家说“君子被褐怀玉”,可见古代文士将玉赋予了多么崇高的品德。其实这些印象,也是商周礼器属性的演化。
玉石的光辉历史,另她在国人心中地位极其崇高。另一方面,人们迷恋玉石,也是出于对大自然的敬意,这种敬意不是砍伐之后的感恩,而是对自然之美的膜拜。这种敬意,就像西方人将黄金比作太阳。
白玉内在又光华,但表现却含蓄。这种光鲜以平淡的方式,表现的十分绚烂。故宫玉研究者杨伯达如此评价:“它既不像宝石那样清澈透明,一眼望穿,也不像石头那样浑浊不透,坚硬干脆,它含蓄内蕴,生动而富有灵性,为文明时代华夏民族所继承。”
玉的美,外有光泽,内有性格,代表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理念。人们对其自然魅力的追求,永世不衰。
还没有人赞赏,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!

- 2¥
- 5¥
- 10¥
- 20¥
- 50¥
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玉满斋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你可能也喜欢
- ♥ 尊玉、爱玉、佩玉、赏玉、玩玉06/26
- ♥ 玉雕工费天差地别?到底雕什么价位的工合适?08/18
- ♥ 古墓中玉器陪葬品揭秘07/28
- ♥ 怎么选购和田玉?11/15
- ♥ 翡翠手镯,不容易看懂的价格!12/22
- ♥ 璀璨夺目,永系我心,农历新年碧玉促销01/11
好高端的样子
@大学问社区呵呵,谢谢支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