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: 红山文化、良渚文化的玉器都有一种图腾崇拜,这种强烈的图腾崇拜跟人的早期精神追求有关。我们看当时的很多玉器,完全看不懂。今天无论多少学者,下多大精力,苦苦地去追求,得到的答案往往不能统一,各说各的。但有一个意见大致都认同:当时的人一定追求精神上的享乐。
红山文化、良渚文化的玉器都有一种图腾崇拜,这种强烈的图腾崇拜跟人的早期精神追求有关。我们看当时的很多玉器,完全看不懂。今天无论多少学者,下多大精力,苦苦地去追求,得到的答案往往不能统一,各说各的。但有一个意见大致都认同:当时的人一定追求精神上的享乐。
早期人类的生活比较单一,跟今天不一样。今天可以去旅游,去滑雪,去听音乐会,去会朋友,各种事很多。古人没有,一天就为一件事——吃,就是想如何生存。他们的生存环境比较单一,又很恶劣,经常面临着自然灾害、凶猛的野兽等等。他们不能解释自然现象,比如打雷打闪,今天谁都了解打雷打闪是怎么回事,但古人一看到这些,就非常害怕,可能有一个人被雷劈死了,其他人就会产生巨大的恐惧,不知道是怎么回事。那么当恐惧发生的时候,什么能给人以安慰呢?古人偶然发现,手里攥一块圆滑的石头,我们姑且称之为“玉”的石头,情绪就会相对安定。其实今天也是这样,当你激动、害怕、愤怒,情绪比较激烈的时候,手中抓住一个圆滑的东西,就会获得适度的安定,这是今天残留的痕迹。我们可以回想自己是否有这种情况。那么,当早期人类把一块玉抓在手里的时候,忽然发现这块玉有极大的精神作用,这就是玉带来的原始的精神上的好处。
红山文化复原模拟图
玉,最早是被巫用来通灵的。巫要跟神去沟通,中间要有一个媒介,是什么呢?就是玉。《说文》中有这样的解释:“灵,灵巫也。以玉事神。”“灵”就是一个巫师。我们今天说:“这事儿灵不灵啊?”也是这么来的。再比如《红楼梦》里的贾宝玉,有一块“通灵宝玉”,整部书里的人物身世、关系,都围绕着虚构的一块玉来展开。
清代有个人叫段玉裁,他对《说文》做了进一步的解释:“巫能以玉事神。”就是说巫用玉跟神沟通,玉成为一种道具。玉是神的物质表现,神又是巫的精神体现,玉、巫、神在这里三位一体,营造出神秘感。当对这个自然世界知之甚少的时候,当不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时候,古人宁愿相信神的存在。
红山文化中,有一种箍形器,它是中空的,没有底。箍形器在红山文化中有很多,学者对它的用途解释不一。我刚才说了,历史上有很多东西,今天没有办法准确解释它是干什么用的。有学者认为它就是一个发箍,没什么复杂的,跟今天女孩子头上的发箍一样,只不过那个箍特别大。我们看到的箍形器都很粗,很大。如果把头发通过这个箍伸出来,会显得非常夸张。而恰恰原始的巫就运用了这种夸张,使他显得能够通神灵。相同的情形还有印第安人夸张的羽毛头饰,都是精神上的一种暗示。
「点点赞赏,手留余香」
还没有人赞赏,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!

予人玫瑰,手有余香
- 2¥
- 5¥
- 10¥
- 20¥
- 50¥
¥2
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玉满斋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你可能也喜欢
- ♥ 红山玉文化的神秘面纱04/28
- ♥ 真假红山文化玉猪龙对比鉴识09/22
- ♥ 通灵古玉映射的宫廷文化02/26
- ♥ 千年古玉蕴精粹08/12
- ♥ 8000 年和田玉历史长河,你知道多少?09/09
- ♥ 当代和田玉收藏的思路和视角01/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