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器千差万别,价值更可能天差地远,那么什么决定了一件玉器的价值呢?这还是要把新玉和古玉分开来说:决定一件新玉器的价值相对简单,是料和工;决定一件古玉器的价值就比较复杂了,包括料、工以及附着其上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。前面几篇实际都在谈料,这一篇我们谈一谈工。
工者,指工艺或者工艺体现出的效果。深入地说有两层含义:一者从广义讲,是整个玉器制作的工艺,它是纵向的,有其历史流变;二者从狭义讲,是单件玉器上体现出的制作水平,它是横向的,只具有同时代的可比性。所谓工艺,当然就是让一块璞玉从石头最后变身为一件玉器的全部方法。这些方法多种多样,不过有一点是统一的,就是不可能用人手直接让它变身,必须通过工具。我们在前面的章节里说过,玉被发现于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,因为它的硬度远大于石头,人们用手磨不动它才注意到它,玉才得以出现在历史舞台上。所以,制玉必须通过工具。然后,我们还要再次重申在本书中反复讲过的一件事,就是纠正那个关于“雕”的概念。人们常说玉雕,称赞一件玉器常说雕工不错,这都是错误的。自古制玉工艺就不存在“雕”的技法。从玉的源头兴隆洼文化起,先民们锁定的玉料就是透闪石——阳起石结构的河磨玉。透闪石玉和阳起石玉的摩氏硬度都在 6.0 以上,没有单一金属可以刻动。制玉用的是“琢磨”之法,所以才有“玉不琢不成器”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”这些耳熟能详的话。因此,玉器制作工艺的历史实际就是琢玉工具、琢玉工具动力和琢玉方法的演化史。
和田玉、河磨玉、独山玉这几大自古最常用的玉种,摩氏硬度都超过 6.0。在自然界中容易直接获取,并且比之硬度还大的物质就几乎只有砂。因此自古制玉的方法就是用解玉砂蘸上水,以某种物质带动它摩擦以磨去部分玉料,从而成型或显出图案。后世发展出来的所有看似复杂的制玉工艺,都是建立在这个简单的理论基础之上。
关于制玉工艺的演变史,在上一编的第一章里曾有详尽的叙述。在这里,我们再做一个简单的归纳。
还没有人赞赏,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!

- 2¥
- 5¥
- 10¥
- 20¥
- 50¥
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玉满斋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你可能也喜欢
- ♥ B 货翡翠一定有龟裂纹吗05/28
- ♥ 翡翠手镯怎么选? 这“5 看”请记牢03/07
- ♥ 和田玉的收藏,什么才是关键?08/26
- ♥ 画龙点睛——玉石雕刻工艺的多样性03/12
- ♥ 翡翠估价是最不靠谱的事儿了04/23
- ♥ 关于和田玉“子料”称呼的问题09/19
内容反馈